当前位置:欢迎来到石家庄剑桥英语学校母婴为什么说打在儿身却痛在娘心呢?
为什么说打在儿身却痛在娘心呢?
2022-03-22

近来出现了一种说法,说“打孩子要趁早”。这种说法还将多位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作为事实依据,认为挨打能让孩子更出色,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挨打要趁早”的说法。这种说法让许多崇尚家长权威的父母终于有了挺直腰杆的机会,于是各种各样的相关说法被从民间挖掘了出来,有些人甚至树起了“孩子六岁前要常挨打、六岁到十二岁可以适当挨打,十二岁以后才不能打”的理论。您支持吗?

我不支持打孩子,无论是孩子六岁之前还是十二岁之前。所谓“六岁前要常挨打,六岁到十二岁可以适当挨打,十二岁以后不能打”的说法,我也无法苟同。

我不否认崇尚这种说法的人们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心理状态,但我却是从反面来理解这个理论的。

六岁前的孩子是弱小的,家长的巴掌落在身上,当然只有害怕的份儿;六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心理活动多了,挨打多了会记仇,但毕竟还小,家长偶尔爆发几次也还能吓住;十二岁以后的孩子长大了,叛逆心理重,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反抗,这时当然不能再打了,再打弄不好就变成互打了,很多十几岁的少年砍杀亲人的例子,终于把家长吓住了。嘿!我觉得这与恃强凌弱没什么区别!

我不认为那些小时候挨过几次打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是天天挨打造就的,就好像我不相信他们性格中的随和全都是装出来的,同样,我也绝对不相信一个天天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

遗憾的是在我的对立面不仅有家长还有老师。昕昕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学校见老师,想与老师沟通一下昕昕那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恰好遇到老师在与一位家长交谈。那位家长的孩子放学后被老师留在了学校,因为作业完成情况不够好。

当时老师正在向家长告状,说孩子最近作业完成情况一直不好,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要么走神,要么和别人说话,不仅自己不好好学,还影响别人。当时那孩子――是个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墙角,在办公室全体老师与我的注视中被“示众”,她的妈妈也感觉到很尴尬、很无助的样子,很虚心地向老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显然,她对于老师所怀疑的自己不配合老师工作的暗示感觉到有些委屈,于是用“反告状”的方法和老师唠叨着:“这孩子呀,真让我发愁,我也想给她听写呀,可她不用我,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我让她做题她也不做,性子倔着呢!逼得紧了她还发脾气呢,这可怎么办?”

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这样啊,这小丫头竟然不听家长的话!“你打呀!”这是老师当着我们这么多人的面,包括孩子的面向家长做出的果断建议。这个建议让那位家长头疼了,她说:“您说,我怎么就舍不得呢?打她一下,我这心里比打我自己一下还疼。我还真打过她几次,可是打完她,她没哭,我自己眼泪就掉下来了,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老师终于找到了“症结”,进一步对家长说:“你心疼就不打了?谁不心疼呀?我儿子前两年也不听话,我抄起笤帚疙瘩就打,直到打得他告饶为止。我一扔下笤帚疙瘩就躲进自己房间里哭,我也心疼呀,可是不打行吗?现在你看,我儿子也不敢在我面前耍性格了。你不要以为打孩子是害她,你现在不打,将来你打不动的时候,孩子没教育好,你后悔不后悔?你得考虑大局。”

好一个“大局”!连为人师者都说这样的话,我当时真是悲愤啊!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在她目前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位师长在如何探讨对她实行暴力,她无能为力,不敢抗争一句。我真佩服那位家长还在那里虚心地请教,换作是我,真是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拉起孩子的手扬长而去。

还有一次,是开家长会,老师请几位优秀学生的家长讲话,向其他家长传授自己的家教经验。所谓的优秀学生,无非是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几个孩子。有一位家长说话非常爽快,一点也不怯场,她说:“孩子有了点成绩,都是老师的功劳。至于我们家长,也没做什么,无非是多督促孩子,多盯着点。实在不听话了就打,狠打一次能老实好几天。这不,昨天还揍了一顿呢!”这经验让我咋舌!人们对于“打孩子”这一行为如此的麻木不仁,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打孩子这一原始的家教方式仍然长盛不衰,这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又是什么?

我不否认暴力能让孩子顺从,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但也无人能够否认,暴力无法让孩子从真正意义上变得聪明和懂事。我的这个观点一定会遭到强烈反对,许多家长会搬出一个又一个家庭实例来反驳我,在自己的拳头下,孩子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但我又不得不表示我的悲哀,因为暴力确实能让孩子变得听话,甚至看上去更自觉、更上进,但当孩子的一切自觉与上进都要依靠随时的暴力来实现的时候,这个弊端才会突显出来――暴力教育在收到了一些暂时性、表面性成效的同时,也使孩子付出了失去主动能力与整体消沉的沉重代价,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隐患。

为什么很多家长喜欢打孩子?再华丽的借口也掩盖不住一个事实――家长认为自己与孩子之间唯一的差异在于体力,用武力征服孩子,是家长唯一能够取胜的法宝。是的,就是这么简单。所谓的强大与正义,挥起拳头时所谓的爱,只是家长在缺少理智时给自己找到的最强有力的借口,恃强凌弱才是根本。

中国有句古话叫“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谁的孩子谁不心疼呢?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呀!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打孩子是迫不得已,谁让孩子无论如何也不听话呢?但细想一下,孩子不听话就一定要让他第一时间就听话吗?一个“听话”的孩子哪是这么简单就训练出来的!

其实,很多父母在挥手打向孩子的时候,心里已经没有了教育孩子的初衷。当时,他们心里想的只是用一种最强有力的、最能够即时生效的办法,对那个竟敢挑战家长权威的孩子实行镇压,目的就是立刻将主动权夺回,维护家长的威严。尽管这是一种不怎么光彩的做法,但“我是为了你好”,这是很多家长“爱的宣言”。

我对这种爱的宣言是极其鄙视的,相信那个用棍棒与恶语来侮辱自己的人是在爱自己,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这些,那么这个世界简直就是疯了!换了我们成年人,如果有人用鞭子抽打我们,用恶毒的语言侮辱我们,却又口口声声说爱我们,谁信?谁心甘情愿?我是多么地同情孩子们!

孩子身上总会有许多屡教不改的问题,这背后一定有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打骂不仅不能让孩子避免犯错,反而会让孩子无数次地重复犯错,因为被打骂的过程,恰恰是无数次向他们强调了“错”的重要性,所以这种“错”反而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可以说,打骂是最无效却最有破坏性的教育方法,这在无数的家庭里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很多人对于我们坚持不打孩子感觉到纳闷。有些人问过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昕昕有过满地打滚无理取闹的时候吗?你怎么办来着?昕昕有过不爱写作业的时候吗?写不好作业老师找家长,你怎么办?不打吗?

是的,我不打。

昕昕是个小孩子,当然同样经历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年纪。记得有一次,我带昕昕去楼下小卖店买东西,昕昕看到柜台上有那种辣豆皮,就想让我买给她。那种辣豆皮的颜色红红的,一看就放了色素,也没有独立包装物,只是在一个塑料袋里放着厚厚的一摞,一毛钱一张,附近的小孩子总是买了吃,吃过之后嘴巴都红红的。这种食物的质量与卫生问题都让我十分担忧,我不同意买。昕昕常见小区里的孩子们吃这些,所以执意想要,我们娘俩就发生了冲突。

像许多孩子一样,昕昕开始哭闹了。她趴在人家柜台前不离开,哭哭啼啼地要我一定给她买,后来坐在人家的地上不起来,干干净净的小裙子被弄得脏兮兮的。小卖店本来就不大,再有个孩子坐在地上打着滚哭,别人几乎都没法进屋了。门口有人就说我:“你这当妈的,孩子想吃就给她买一个呗。”昕昕听了人家的话,停下哭声看我,我还是不理她,她就继续哭。小卖店的店主也看不下去了,拿了一张递给她,想要送她一张,她又看看我,我不理她,她不敢接,又继续哭。我索性走了出去,在门外等她哭完,她见我走出来,也追出来。这下更热闹了,她坐在小卖店门口哭,很多人围观,还有个人悄声地说:“这孩子,揍得太轻!扇两个嘴巴就好了。”

我没理这个人,走得离昕昕远些,对她的哭闹视而不见,她又跑过来,坐到我身边哭。我还是不理她。哭了好一会儿,她有些累了,坐在地上只是抽泣,我走过去问她:“哭完没?”她一见我理她,又开始委屈,眼泪又流了出来。于是我说:“那好吧,你再哭一会儿,妈妈等你。”于是我又离开她几步远,走到社区广告牌前看广告。她的力气显然不能持续哭闹个没完,我问了她几次,都把她的眼泪又引了出来,我就几次又告诉她我等她哭完。最后,她自己也觉得没意思,所以当我再问她“哭完没”的时候,她说:“哭完了。”我就领着她的小手回家了,提也没再提这事儿。

那种辣豆皮,昕昕始终没吃过,也没再向我要过,即使是长大后开始有了零用钱,也没自己买过。不仅是辣豆皮,一些其他颜色鲜艳、包装简单的食物,昕昕都没有什么兴趣。此外,再遇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时,昕昕还是会对我提出要求,但只要我不同意买,昕昕就不再缠磨我了,事后也不提,更不记恨。

这个困扰了无数家长的大问题,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成功了,多一句话都没说,这让我省了不少心。受此困扰的家长不妨试试,也许对您的孩子有效呢!

放学回家不写作业,昕昕也有过这种时候,放学回家只顾着玩儿,把作业忘到了脑后,等到想起没写作业时,已经到了睡觉时间了。我和她爸爸当然也着急,但我们不说,她想偷懒,就没写。第二天老师在全班公开批评没写作业的同学,还让孩子叫家长。我去了学校,挨了老师的训,也无奈地没有说什么。连累我被批评,昕昕很过意不去,从那以后,她仍然有玩得尽兴忘了写作业的时候,但她不再偷懒不写了,而是熬夜补上,可是在困倦状态下写出来的作业,质量上肯定不过关。果然,老师又叫家长,埋怨我不督促孩子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我很清楚地知道老师对我的这套有些“听之任之”的方法是有抵触心理的,所以又没说什么,只是顺着老师的话说,保证以后怎样怎样,这都是成年人的无奈了。但回到家后我的方法仍然正常实施。

又连累我被老师批评,昕昕又内疚了几天,但过后又故态复萌。熬了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总是犯困,这也让昕昕对于自己的时间安排有了反感,所以她开始逐渐地缩短了玩耍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偶尔也会假装无意地对她进行一些引导,比如用商量的语气对她说:“昕昕,你看这样好不好,玩耍玩得高兴才行,心里总是有个事儿放不下,玩着也不舒服,干脆把作业写完了,节省出时间来,放开了玩儿,你看怎么样?”这个建议显然不错,而且我们也是用商量的语气说的,她同意便同意,不同意便不同意,但终究这个建议是在她心里了。当她对玩耍的时间不能好好地掌握,总会导致写作业时间比较少的时候,就会想到我们的这个建议,偶尔地试上一次,发现确实不错,就主动地把玩与学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这个让无数孩子天天挨打的大难题,我们就这样一个手指没动地解决了。虽然我们没有采用比较有力度的方式,但我们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明白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那就是让她自己认识到:某些行为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不会得到支持,就是这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比一味地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迫接受的途径要好得多。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事实上我们每次对孩子的无理进行“纵容”的时候,心里也不平静,但最终我们坚持住了。而且事实也证明:相信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对付小孩子非常简单,根本用不着打骂,只要家长稍动脑筋,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好办法。这些矛盾的存在不是孩子成长途中的绊脚石,相反的,这是无数的加速剂。很多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孩子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相应地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打骂这种让孩子的心理时刻处于与家长进行斗争的备战状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孩子面前,家长最理智的做法,就是经常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想法,并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对他进行引导。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当做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比我们弱小的人”来征服。

当然,谁都不是圣人,家长不可能个个都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一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如果不能抑制自己的气愤,至少要管住自己的手和嘴,大不了躲一下清净,出去走走,眼不见心不烦,等平静下来之后,再回来面对刚刚让自己怒火中烧的问题,处理的结果会明显不同。绝对不能有的行为是,高兴的时候把孩子当个宝,不高兴的时候就当做甩不掉的烂泥。家长要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能打孩子,凡是通过打骂能暂时解决的问题,都能通过更理智的方法得到永久的解决。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性格更容易走极端,或者极度自卑,性格内向,不能与人进行良性沟通,或者性格偏激、残忍,脾气暴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甚至可能堕落。如果对一些现代犯罪情况――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进行一下大概的总结与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责任者都有过不堪回首的、充满暴力与否定的童年。因为这些场景与他们所经受的那些不公与屈辱在他们的体内种下了缺乏色彩的因子,直到这一切变成一种与生理反应同步的变化时,那已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了。

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学习,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尽管当我们学会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但至少孩子成长在我们不断学习爱的过程之中,收获过程比收获结果会让孩子更快乐,也更愿意配合父母的爱。

特别提示

在孩子面前,家长最理智的做法,就是能经常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想法,并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对他进行引导。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当做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比我们弱小的人”来征服。

(责任编辑:zxwq)

//文章网站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