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欢迎来到石家庄剑桥英语学校影视回首:香港金像奖最难忘的15部最佳影片
回首:香港金像奖最难忘的15部最佳影片
2022-12-27

双周一成,银河印象,邵氏电影,许氏三兄弟,徐老怪,暴力美学,王晶屎尿屁,cult,林正英,僵尸,童年阴影,vcd,录影带......这些词语,构成了我对香港电影的印象。而今,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当年。我怀念那个香港。

前言

回归2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也走到了第36届。过去35年间,它见证着香港电影业的高潮低潮,更是见证着一部一部,曾经影响过无数人的优秀港产片。无论是以成龙等人为首的谐趣功夫片,或是杜琪峰的警匪片,或是墨镜王“无剧本”的意识流,或是许鞍华走心的文艺片,或是周星驰式的悲喜剧……几代香港影人的努力打造了港产片的种种神话。恰逢又一年颁奖礼,本期从过去35届的最佳影片中挑选了15部佳作,共同回顾那个美好的年代。

最难忘的香港电影

警察故事 1985年12月14日上映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正式创立,四年后的1986年,金像奖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年,成龙导演并主演的《警察故事》独揽7项提名,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动作指导两项大奖。《警察故事》结合了英雄主义、喜剧元素和动作场面,开创香港电影的全新局面。

其实早在1980年,成龙就拍摄了影片《杀手壕》进军好莱坞,成绩并不理想。成龙并未放弃进军美国市场的野心,1985年决定拍摄香港风味的《警察故事》。成龙坚持不用替身,所有高危动作真身出演。整个拍摄过程,成龙多处受伤,在完成翻越阳台撞碎玻璃的特技时失去呼吸,不得不接受急救治疗。这部“玩命”拍出来的影片,奠定了成龙硬汉功夫喜剧之路。

警察故事

英雄本色 1986年8月2日上映

吴宇森说过:“我不很像华人,无论从技巧、主题,还是电影语言来看,我都不属于华人传统。”在《英雄本色》里,吴宇森便表现出了不同于当时一般港片的独特气质。拍《英雄本色》时,不管是吴宇森还是主演狄龙、周润发在事业上都颇不得意,经济拮据的状况下,幸有张国荣的助力,才完成了影片的拍摄。片中的兄弟情也让人联想起拍摄过程的艰辛与情谊。

在2015年韩国热播剧集《请回答1988》中,有向《英雄本色》系列致敬的片段。《英雄本色》上映时在整个亚洲掀起风潮,周润发的风衣墨镜形象,让韩国人竞相模仿。《英雄本色》里浓烈的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男女情,是那个时代香港人活得潇洒热烈的证据。

英雄本色

阿飞正传 1990年12月15日上映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王家卫的电影仍无法释怀。我们重复地翻阅那些影像里的香港,想描述出那些具体的味道,唯一的结果是继续沉浸其中。《阿飞正传》的背景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香港文化评论人李照兴曾提出“30/20”理论,认为所谓的怀旧潮流,是指每个年届三十的一代,书写过去二十年来的爱恨。90年代的电影对60年代的追寻,恰如今天我们对《阿飞正传》的重温。

阿飞对自己“无根鸟”的比喻,生母在人生中的缺席,都是香港人的身份隐喻。阿飞不能停留在任何一处,无论是苏丽珍还是舞女咪咪,都只是阿飞的一段逸事。不能停留的60年代,不知所向的90年代。王家卫是那个时代香港的精神标本。

阿飞正传

笼民 1992年11月19日上映

90年代初,香港颇受眷顾,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在这背后,香港承受着发展的阵痛。《笼民》中,一群弱势群体住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笼屋里,无法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利好。影片身处香港电影景象的另一面,关注城市的偏僻角落,这也是言说了香港文化的包容性。

1992年,《审死官》《家有喜事》等商业片显示了香港电影产业的禀赋,《笼民》的风格多少算是一个异类。因为题材的特殊性,张之亮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自然呈现“笼民”的日常生活。大量的长镜头在当时也是一种有力的尝试,拍出了浓厚的纪实味道。片中角色毛仔说出“你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要出力的时候又依赖别人”,这是导演的一种成熟的批判态度。

笼民

甜蜜蜜 1996年11月2日上映

从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生效开始,香港人对于回归就有着复杂的情愫。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很多香港人开始移民。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又因为对香港前景的改观,香港出现了第一波移民回流潮。张曼玉饰演的李翘本是内地人,心怀理想来到香港,一心成为“喝着维他奶长大的香港人”,后又辗转纽约,她的漂泊状态是港人命运的真实描写。

那个时候,港人对于回归还是有各自的理解,陈可辛的这部影片是一次温情的表达。两个内地人到香港打拼,他们在“异乡”获得感情,这也是港人在尝试融入的一种体会。无论如何,作为港人,香港才是他们留驻的居所。尽管时代在变迁,个人生活依然有固守的机会。

甜蜜蜜

香港制造 1997年10月9日上映

陈果是个大器晚成的导演,34岁才执导第一部作品。第二部,即是1997年的“回归三部曲”之一《香港制造》,这是陈果第一次做独立制片人。影片筹备时资金严重不足,陈果找到了刘德华,最终拿着别人拍片剩下的8万英尺胶片和筹集的50万元资金,完成了这部影片。

青春是仓皇的、混沌的、失序的。李灿森演的“中秋”是个江湖小混混,浪荡在华丽的都市丛林里寻找存在感。他想保护弱智男孩阿龙,爱上绝症少女阿屏,最后都被命运嘲弄。影片在香港回归之际上映,是对“逝去”的香港的一次怀念和重塑。“年轻时死去,便永远年轻”。那个时候香港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会迎来第二次年轻,去理解回归之后新的命运。

香港制造

千言万语 1999年4月10日上映

《千言万语》是许鞍华首次介入政治题材的影片,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一次社会运动,回顾了香港本土知识分子自觉向港英挑战的历程。许鞍华为了这部影片的最终呈现筹备了很长时间,一度因为资金不足而自掏腰包。

真实事件本身太沉重,许鞍华安排的爱情线让故事看上去轻了一些。但是作为年轻人,爱情和理想何尝不是同样的负重前行?年轻,是最需要表达的成长阶段,哪怕这次行动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片中甘神父说:“有没有用明天是看不到的,有些东西,我想到我死的那天也看不到。”年轻人总是勇敢的,他们不明白社会运转背后的残酷真相,在历史面前跌跌撞撞。但,这不正是可能仍然年轻着的香港吗!

千言万语

卧虎藏龙 2000年7月7日上映

2001年,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对于英语世界还是华语世界来说,影片都有前所未见的功夫片气质。影片展现的并不是传统武侠片的豪气,而是以内敛含蓄的讲述探寻江湖的生存法则。

《卧虎藏龙》的上映引来了争议,尤其在华语世界,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讨好西方的影片。但是李安打造武侠片意境的尝试却值得称道,艺术家总是需要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并以影像呈现给观众。李安其实一直在寻求中西方融合的表达方式。第一次打入美国市场的《卧虎藏龙》可能只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但这种态度也许是华语片导演应该做的尝试。

卧虎藏龙

少林足球 2001年7月12日上映

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票房低迷不振,“两周一成”(周星驰、周润发、成龙)成了当时的票房保障。而刚刚跨过千禧年的2001年,睽违三年的周星驰带着《少林足球》大获票房上的成功,被认为是重新树立了香港电影人的信心。影片前所未有地将功夫和足球整合起来的表现方式,也是千禧年后港片带给港人的惊喜。

周星驰擅长构筑平民英雄梦。作为一个平民家庭出身,和没有辉煌成长经历的人来说,周星驰的理想更切实际。《少林足球》秉承了一贯的草根英雄路线,他们没有那种拯救世界的虚幻梦想,而是要赢下一场球赛,帅气地活一回。这种触手可及的乐观态度也许正是香港人面对千禧年的一剂良方。

少林足球

无间道 2003年9月5日上映

2006年《无间行者》在北美上映后斩获近两亿美元票房。这部改编自《无间道》的美国电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香港电影的优良基因。《无间道》在02年上映之时,独特视角、角色深度、故事张力便使它注定成为香港电影的一部里程碑作品。《无间道》更是囊括了第22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

《无间道》一改往日香港警匪片注重场面的做派,以人物关系、性格的转变来推动剧情发展,力道更胜。生死存亡一瞬之间,却不比内心纠缠来得激荡。人生,难以从一而终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生活总会给你安排各种角色,塑造你的姿态。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宿命,是生活的无奈,也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风浪。

无间道

功夫 2004年12月23日上映

搭上优秀动作戏和特效之后,周星驰如虎添翼,带来了全新力作《功夫》。《功夫》的大片气场是周星驰的一次全新的冒险,毕竟大片需要更强的掌控力。这一次,周星驰依然年轻,玩着玩着又玩出一部天马行空、华丽恣意的无厘头喜剧大片。阿星和包租婆的“高速公路”追逐,斧头帮的群殴以及如来神掌等等,都成为影迷无法忘却的经典。

早在1999年《喜剧之王》里我们就看到周星驰强烈的个人经历色彩。在《功夫》中,周星驰也坦言带着浓厚的个人成长痕迹。在电影院看着功夫片长大的周星驰,从小就梦想成为武功高手,《功夫》“就是一部小人物的成长史”。周星驰总是可以把电影玩得风光无限,又保持一颗朴素的内心。

功夫

黑社会 2005年10月20日上映

2005年的《黑社会》有两个版本,香港版本叫《黑社会》,内地版本叫《龙城岁月》。两个版本的时长也各有长短,分别是100分钟和85分钟。杜琪峰和金像奖一样,一直坚持港产影片的本土化表达,《黑社会》中可以看到港片一直坚持的创作态度。影片在线索铺排、人物刻画、对白设计方面突破了传统香港黑帮片的套路,在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上都获得肯定。

杜琪峰的《黑社会》拍得腔调十足,给全片奠定了文戏的基调,几场暴力戏都拍得颇为克制。影片讲的是香港最大的传统帮会“和联胜”准备举行两年一届的大佬选举,杜琪峰把帮派中不同势力的角力拍得暗潮涌动,以文雅的外皮包裹黑帮的火并,不失为一种高妙的手法。

黑社会

投名状 2007年12月12日上映

陈可辛一向以文艺片见长,经典的《金枝玉叶》、《甜蜜蜜》都精于刻画细腻的人物情感。从未执导过所谓大片的陈可辛在拍摄《投名状》的时候,因为缺乏大场景拍摄和打戏经验,中途几欲扔下导筒。当时正在香港拍戏的吴君如亲自飞到北京鼓励老公完成拍摄。拿下金像奖的《投名状》更是在台湾击败现象级影片《海角七号》,斩获金马最佳影片。

陈可辛的文戏经验为《投名状》带来了火花。陈可辛在母版故事《刺马》的基础上,加入了乱世对人性的摧折。三兄弟的盟誓和分崩,并不是一己之愿可以左右的,各自的选择也都符合战争的现实。这种人性的挣扎,在陈可辛营造的残酷真实的战争氛围下,更显悲壮。

投名状

桃姐 2012年3月8日上映

拍《桃姐》的时候,许鞍华感叹:我也老了。64岁,单身,开始担心孤独,怕老得太潦倒。许鞍华是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帜性人物,1979年的电影处女作便拿下了台湾金马奖。64岁,许鞍华也和普通人一样,开始担忧善终的问题。在遇到李恩霖的剧本的时候,许鞍华就决定要把《桃姐》拍出来。

《桃姐》是源于编剧李恩霖的亲身经历,故事主人公桃姐就是他家的老佣人,少女时送入李家,一生照顾了五代人。故事直击老龄化问题,没有责问也没有煽情,许鞍华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代入感很强,“老去”这件事应是平静接受的现实,最终呈现出来的影片也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这就好像电影终场,人总会散去。

桃姐

一代宗师 2013年1月8日上映

《一代宗师》是王家卫从2001年开始筹备的电影,到最终开拍花了10年时间。其间,王家卫花了3年时间到全国各地拜访各派武功宗师,最终完成电影从“一条街”到“一个时代”的讲述。王家卫还是那个为精致的古典主义而生的导演,只是这次更为厚重。

讲整个逝去的武林,一部影片多少有些困难。所以,王家卫还是用他的标志性手法来讲武林的精神面貌和人情世故。“不如说它是一部有武打场面的时代言情片,呼吸它的情怀就已相当享受”。电影可作消费品也可作艺术品,王家卫已然是一种现象,在追求速朽的时代,他始终保持着匠人般的耐性和品格来做电影。观众连同精致的故事和画面一起品味的,还有时间的味道。

一代宗师

结语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在香港人,或者关注香港的人眼里,通常会用“前97”和“后97”两种角度来看香港和香港文化。通过对金像奖的这一次梳理我们发现,香港电影人做电影的态度一直没变,对表达技巧的追求,对自由表达的包容,这是香港电影很重要的传承。回归后的香港人,与内地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往积极的方向看,“回归”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也会丰富电影表达的层面,给香港电影带来更多可能。

//文章网站 //统计代码